航拍安化境內的風雨廊橋(一):助力第四屆安化黑茶文化節

·☝·

廊橋是橋面上有屋簷的一種橋,它能遮陽避雨,也可供人休息,在中外建築以及園林景觀設計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內涵,尤其是在中國,在漢朝時就有瞭關於“廊橋”的記載,距今已經有瞭2000多年的歷史。

盛產黑茶而名滿天下的安化,一座座的廊橋將境內的山山水水連接起來,與茶亭、青石板路組成茶馬古驛道,成為安化黑茶貿易的重要交通樞紐,是安化黑茶歷史有力見證者。現存於世的安化風雨廊橋,已經列入全國國傢級文物保護的有7座,列入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的有22座。安化境內的風雨廊橋一般下為青石橋墩,棱形分水,橋墩之上懸臂挑梁木結構渠架,屋簷多為歇山重簷小青瓦頂。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永錫風雨廊橋,它是湖南省安化縣境內規模最大,且保存最為完好的(清代)木構風雨廊橋 。

2018年10月10日,受安化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歐陽紅焰邀請,跟隨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譚寒暉,拍攝安化境內22座風雨廊橋的資料(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有幸在第四屆安化黑茶文化節即將到來之際,與大傢分享安化廊橋的風采與現狀,走近它們,讓我們一起去重溫那段遠去的歲月,一起去聆聽廊橋之上留下的聲聲馬鈴。

適中橋,位於仙溪村圳中村楊傢組,南北向跨楊傢溪,建於清宣統辛亥年。大橋為懸山重簷小青瓦頂,懸臂挑梁式木結構梁架,兩臺,橋梁中間從河底用兩根圓木支撐,其上托橋亭;全長14.5m,寬5.6m,高7.5m。中間為過道,兩邊為歇亭,共5空。南、北橋頭頂上各加建四角翹起的樓閣式頂,簷下楷書“適中橋”。

十義橋位於安化縣梅城鎮十裡村十裡小學後門伊溪河上,南北向橫跨伊溪,建於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。大橋為歇山重簷小青瓦頂,懸臂挑梁式木結構渠架,兩臺三墩,石墩棱形分水,四層鵲木;全長約65米,通高10.2米,寬3.9米;中間為走道,兩側為歇亭;歇亭共24空,每空長2.5米;北橋頭有過道,南橋頭西側有石臺階級。

晏傢橋位於安化縣樂安鎮橫石村肖傢組柳林溪上,南北向橫跨柳林溪,建於乾隆年間,道光二十九年(1849)維修一次。大橋為歇山重簷小青瓦頂,懸臂挑梁木結構渠架,兩臺一墩,棱形分水,四層鵲木;南、北兩端東側鵲木懸空。全長34.8米,通高9米,寬4米;中間為走道,兩側為歇亭;歇亭共11空,每空2米;北端橋頭有住房、店鋪、廳、廚房、過道等;南、北兩端西側有臺級階梯;南端橋亭頂加建樓閣式頂。

蕭傢橋位於安化縣樂安鎮橫市村橫橋組柳林溪上,南北向橫跨柳林溪,建於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。大橋為歇山重簷小青瓦頂,懸臂挑梁木結構渠架,兩臺一墩,棱形分水,五層鵲木;全長31米,通高9米,寬3米;中間為走道,兩側為歇亭;歇亭共14空,每空1.9米;南、北端橋亭頂上加建樓閣式頂,南端樓閣式頂下有肖傢橋橋名匾額;北端橋頭西側有石級階梯。

腰壩橋位於樂安鎮官溪村,始建於明正統年間,在光緒年重修,後因年代久遠險遭損毀,2013年在蔣鴻文先生的呼籲之下,歷時半載以修舊復舊的原則進行瞭整體的復修。

福星橋位於安化縣梅城鎮道觀村,南北向橫跨攔路河,建於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原名落馬橋。大橋為歇山重簷小青瓦頂,懸臂挑梁式木結構渠架,兩臺兩墩,棱形分水,五層鵲木;全長約42米,通高7米,寬3.6米;中間為走道,兩側為歇亭;歇亭共15空;南橋頭有石階級和守橋亭,北橋頭西側有石臺階級;南、北橋頭和橋中間各有一個四邊翹角閣樓式頂。因年久失修,在2015年9月開始復修,2016年3月份竣工。

福星橋橋墩上的石刻圖案

在拍攝的過程中,我們也偶遇瞭安化近百年的石拱橋-觀熙橋,觀熙橋樂安鎮官溪村村委會附近。

(未完待續)

留言

熱門文章